由阿联酋主办的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公约(UNFCCC)第28届缔约方大会(COP28)历时两周,于12月13日正式闭幕。COP29将于2024年11月11日至22日在阿塞拜疆举办。
本届COP28在阿联酋迪拜世博城举办,是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届。本届大会有140多位国家元首和高级政府官员出席,超过11万人注册参与了大会,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到现场参与报道。在COP28期间,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中国角举办了100余场边会活动,超过百名中国企业家分享了所属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经验。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中国企业已从过去的跟随者成为今天的主动引领者。
COP28就《巴黎协定》首次全球盘点等多项议题达成“阿联酋共识”(UAE Consensus on Global Stocktake),包括“转型脱离化石能源”(Transition Away from Fossil Fuels),可再生能源翻三番,能源效率翻一番,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大会开幕首日达成的损失和损害基金,并支付了首期资金超过7亿美元。
“转型脱离化石能源”是本次会议最引人瞩目的成果。各国在迪拜发出了明确信号:化石燃料时代已进入尾声,世界正在迅速向清洁能源经济转型。
“虽然我们没有翻过化石燃料时代的篇章,但这一成果是终结(化石燃料)的开始。”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西蒙·斯蒂尔在 COP28闭幕式上致辞表示, COP28还需要对人类的核心气候问题,即化石燃料及其全球变暖效应,发出严厉制止的信号。
“中方认为,大会基本达到预期。”出席COP28的中国代表团团长、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首次全球气候盘点开启了全球气候进程的新篇章,总结了成绩和缺口,进一步巩固了全球不可逆转的绿色低碳转型趋势,为未来指明了方向,向国际社会发出了强有力的积极信号,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中国企业创新为“转型脱离化石能源”提供更多可能
COP28大会接近尾声时分歧加剧,部长级会议激辩直至凌晨,延期1天,最终达成了“阿联酋共识”和一系列成果,达成适应性全球目标框架,首次覆盖所有化石能源,明确“转型脱离化石能源”。
COP28终于让人们注意到了气候危机的真正罪魁祸首:化石燃料。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COP28在很多议题上有突破性的进展,但离解决问题仍有非常大的差距。
“要实现转型和减少化石能源,需要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提升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力度,需要遵循科学的规律、保障能源安全,同时需要为化石能源涉及的社区提供补贴、能力建设、再就业等公平的机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投融资专委会常委、伦敦大学学院基建可持续转型教授梁希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在梁希看来,即便政策和资金到位,2024年初立马开始规划和建设额外的一大批风电、光伏、核能、储能、适应新型能源系统的电网,来替代传统化石能源,以及大量地部署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要在6年内实现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减排目标,仍然可能面对工程建设的挑战。实现1.5摄氏度目标所需要的政策、规划、资金、技术保障值得更多关注,却缺少理性的分析和思考。
从COP26提到的煤炭到化石燃料,油气生产大国必然担心利益受到损害。据媒体报道,欧佩克(OPEC)在COP28会议期间,致函呼吁成员国反对任何涉及退出或抵制化石能源的条款,建议聚焦减少排放。
梁希介绍,在COP28最终文本的第29条,提到了“肯定过渡燃料在能源转型中保障能源安全的作用”,虽然文本没有明确什么是“过渡燃料”,但普遍认为指的是天然气。天然气发电的碳足迹是煤电的一半,但排放仍然显著,对于液化天然气(LNG)发电,如果算上潜在甲烷泄漏,可能排放与煤电相当。如果天然气可以作为能源安全保障,对于中国、南非等多煤少气的国家,不能用煤炭来保障能源安全显得不公平。因此,提出天然气的转型角色,不利于实现全球转型的共识。
联合国前副秘书长、“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主席埃里克·索尔海姆(Erik Solheim)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在最后一天,会议一致认为,世界需要化石燃料转型。该协议是经艰难谈判后达成的,代表了希望尽快淘汰石油的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和不急于改变的产油国间的妥协。
索尔海姆表示,石油的逐步淘汰并不因一个达成一致的全球决定而发生。由于隆基、通威、晶科和创维光伏科技等中国太阳能公司进行创新,降低价格并大规模地应用太阳能,由于金风、远景、中国三峡集团、宁德时代、比亚迪和许多其他可再生能源公司,降低了风能和水电、电池和汽车的价格,逐步淘汰石油才成为可能。
索尔海姆认为,经济转型需要有远见的政府的指导,市场需要有政治领导人的框架,全球可再生能源联盟等组织必须带头倡导。迪拜气候大会承诺到2030年将可再生能源增加三倍,这将建立一个更大生产规模的良性循环,带来更低的价格,使得更快扩容成为可能。
“损失与损害”基金规模达7.1亿美元,但还远远不够
与往年不同,COP28是《巴黎协定》首次全球盘点,全世界都将目光放在《巴黎协定》的承诺是否兑现上,各国谈判博弈的主要焦点集中于能源转型和气候融资资金问题。
在开幕式当日,COP28达成了关于“损失与损害”基金的里程碑式协议,该协议将帮助到易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发展中国家。
截至2023年12月15日,“损失与损害”基金规模达7.1亿美元。其中,阿联酋承诺贡献1亿美元;意大利和法国各承诺1.1亿美元,绝大多数资金来源于欧盟及其成员国。美国作为第一大历史排放国,仅贡献1750万美元。
在COP28中国角办公室召开中国代表团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表示,中国始终积极参与气候多边进程,在气候变化领域深入开展南南合作,安排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资金超过12亿元人民币。
损失与损害基金是在去年COP27上正式建立的,基金受益方是发展中国家。2015年《巴黎协定》明确规定,无论是气候基金,还是适应资金,甚至是损失与损害基金,发达国家都有出资的责任和义务,发展中国家是自愿出资。
业内普遍认为,这一针对损失和损害的果断行动,将使缔约方能够集中精力对全球盘点做出最强有力的回应,是全球在实现巴黎协定目标方面取得进展的成绩单。但是,该基金总额显然是不够的,与其要解决的需求规模相比还有巨大差距,要使更多的公共资金纳入进来。发展中国家需要可持续的资金融资方式、综合的融资框架、多元化的资金渠道来解决这些问题。
“启动损失与损害基金的达成是令人兴奋的,因为这是发展中国家在道义上的重大胜利。”索尔海姆(Erik Solheim)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国际社会终于接受了这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气候危机是由发达国家造成的,他们应该为自己造成的损失和损害买单。
索尔海姆也认为,该基金的资金远远无法满足面临潜在灭绝的小岛屿发展国家的需求。他表示,非洲正面临干旱,巴基斯坦去年遭受了可怕的洪水。鉴于我们创建的全球金融机构往往是官僚气息浓厚、办事效率低下,各个国家最好还是把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国内绿色转型和绿色增长的机会。
“COP28为各行各业合作推动净零排放提供了独特机遇。虽然公众的注意力往往聚焦于能源行业,但金融和投资界在大规模气候解决方案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MSCI亚太区ESG与气候业务主管何诗兰(Chitra Hepburn)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
何诗兰认为,COP28带给投资者的最大成果之一应该与能源相关。能源行业即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从关于氢能的声明到《石油和天然气脱碳宪章》,再到由123个国家签署的《全球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承诺》,该承诺旨在到2030年将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增加两倍,能源行业会迎来一场真正的变革。预计能源的生产方式、地点和产量都将发生变化,这将影响全球各地的经济体和投资者。
“阿联酋共识”为温控1.5°C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业内普遍认为,“阿联酋共识”的达成意义重大,有助于在这个决定性的十年为将温升控制在1.5°C以内,并帮助最脆弱群体应对气候危机,奠定一个更坚实的基础。
梁希指出,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认为,实现《巴黎协定》的1.5摄氏度目标,需要在2030年和2035年实现比2019年减排至少43%和60%,而实际上全球碳排放并没有任何呈现下降趋势,2022年的碳排放预计比2019年上升2%。按照50%概率,为了控温在1.5摄氏度,2022年末余下的二氧化碳排放预算仅有2750亿吨,按照目前排放水平将会在7年内耗尽。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国际气候高级战略主任杰克·施密特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重要的是,决议文本对各国制定2035年的NDCs提出了指导意见:应设立雄心勃勃的目标,涵盖经济领域的所有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并向1.5°C的温控目标看齐。这将敦促各国在2025年年初提交的2035年NDCs(国家自主贡献)中包括完整且符合1.5°C路径的减排目标。
此外,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副主任郭虹宇向21世纪经济报道介绍,在气候投融资方面,美国、印度、阿联酋、英国、德国、菲律宾等13个国家批准了《COP28阿联酋全球气候投融资框架领导人宣言》,呼吁全球每年投入50-70亿美元,推动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
郭虹宇表示,这两周的谈判进程可谓跌宕起伏,在开幕首日损失与损害资金运行机制获得通过后,各缔约方对于几个关键议题的看法是如此不同,案文草案里经常出现互斥的两种选项针锋相对,让人很难猜测何处才是能取得共识的“中间地带”。
“在全球沸腾的气候紧急状态,雄心、目标、行动、实施乃至盘点缺一不可。此刻,艰难中求取的共识已经形成,世界还需要落实行动、强化实施,才能真正保有实现1.5℃目标的可能性。”郭虹宇说。
在自然、农业与健康方面,中国和阿联酋共同发起了《COP28阿联酋气候、自然与人类联合声明》,共有18个国家签署,承诺在《巴黎协定》和《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基础上加强合作,扩大气候和自然领域的投融资规模。
COP28期间,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白韫雯出席了与自然和生物多样性相关的主题活动并进行主旨发言,同时也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白韫雯表示,保护自然是实现全球气候目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COP28阿联酋气候、自然与人类联合声明》强调了自然对于气候行动的重要性,展现了多国推动生物多样性与气候优先事项实施的决心。该声明的签署,也有助于对实现《巴黎协定》与《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目标之间的协同。
在白韫雯看来,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需要不断释放私营部门在绿色投融资方面的潜力。除市场主体的产品与服务创新外,国际谈判进程、国家政策与地方政府政策制定等不同层面的协同治理更是至关重要。只有完善治理与监管框架、建立激励机制,才能增强该类项目的投资回报率,确保企业和金融机构可持续参与的动力与能力。
此外,在COP28大会开幕前几周,生态环境部联合有关部门对外公开发布《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COP28前发布的《阳光之乡声明》中的承诺,让与会专家感到振奋和鼓舞。在COP28大会主席的支持下,全球超过50家油气公司在联合国气候大会宣布加入甲烷减排承诺。
梁希表示,农畜牧业是最大甲烷排放源,占全球甲烷排放超过40%,其中最大的源头是奶牛。促进农畜牧业减排一直非常困难,涉及很多公平和公正的问题。全球六家大型奶制品生产企业,包括达能、亨氏和雀巢,宣布在2024年前开始披露范围三甲烷排放,同时设置甲烷减排的短期和中期战略。
看好绿色低碳产业,中国企业出海掘金
应对气候变化不仅仅是政府之间的工作,所有企业组织和个人都是参与者、行动者。毫无疑问,企业是应对气候变化,推进我国落实“双碳”目标的主力军。
中国角在大会期间举行边会主题日系列活动。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仅仅蓝区中国角就将完成100场边会,超过百名中国企业家分享了所属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经验。
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的企业家们普遍认为,中国具备发展再生能源的潜力和国际竞争优势,并对引领世界迈向可持续未来充满信心。
应对气候变化,技术是关键。“阿联酋共识”提出,要加快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作为减排和碳移除技术的推广,特别对于难减排行业和低碳氢气生产,比如钢铁和水泥等“难减排”行业。
“CCUS是解决工业碳排放的一个关键技术,中国石化从上个世纪70年代就开始研究碳捕集和碳封存技术。”中国石化HSE管理部副总经理刘春平在COP28期间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表示,中国石化推进百万吨级CCUS项目,迈出了 CCUS规模化应用、产业化发展的关键一步。中国石化科学制定了CCUS发展规划,多元匹配CO气源、运输路径和驱油封存区块,规划覆盖CCUS全链条、可工业化推广的产业布局,为壮大CCUS产业提供了目标路径指引。
光伏龙头企业隆基绿能创始人兼总裁李振国在COP28期间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通过光伏产品利用的太阳能是当今最清洁的能源形式之一。中国光伏产业已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目前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李振国呼吁,以“绿电+绿氢”助力实现全球净零。他分析了目前绿氢的发展前景以及氢能在全球各大洲的发展潜力,认为实现绿氢制造过程中的清洁化、低碳化、低成本化是当务之急,其中最关键的一环是降低绿氢生产中的电力成本并且使用绿色电力。
对于中国企业出海,晶科能源副总裁钱晶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看好光伏、光储充、光伏制氢的未来发展,并认为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及储能的发展潜力较大。她在谈到晶科能源“出海”时表示,真正的全球化不仅是全球销售,还要有能力全球制造、全球投资。
“工厂开出去,把供应链带出去,把项目做出去,要有技术自信,有企业文化信心,有管理全球人才的信心。晶科在海外有三个工厂,分别在马来西亚、越南和美国,已经建立了从硅片到电池到组件的海外产业链,海外产能占了20%,海外员工12000多名。中国的光伏企业出海,不仅是看中当地的市场,而是给当地提供财税、创造税收、提供就业的。”钱晶表示。
可持续社区概念似乎正成为企业新的商业机会。深石集团董事长、大道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中心理事、生物圈三号解决方案馆负责人冯楠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透露,他们不仅正在打造中国碳中和社区,生物圈三号还将与中建中东联合发布未来可持续社区。此外,阿布扎比马斯达尔城、迪拜世博城、深圳大梅沙生物圈三号圈会组成全球零碳社区联盟。“希望未来跟更多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并从中建立属于企业自己的商业模型,在经济上、财务上、金融上实现可持续发展。”